走进科大
档案里的成长故事(二) ——奋斗科大中的创新之美
发布日期:2025-03-18 作者: 彭伟湘 刘琳 刘晗 赵晶 周裕杰 黄星 图片:刘硕 刘琳 谢兴睿 王志鹏 宋懿轩 访问量:

笃行创新是学员成长档案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精心为学员搭建创新实践的广阔平台,大力倡导学员积极投身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员创新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习与运用的完美统一。本期档案里的成长故事,以档案视角,再现学员们怀揣赤忱与热血,在实践创新中的奋进姿态和亮眼成绩。

刘硕:加钢淬火,百炼成钢

对于成长,刘硕有着深刻的感悟:“生命需要经过严格的淬炼,才能展现它耀眼的光华和纯美的质地。要将困难视作锤炼灵魂的契机,迎难而上,将磨砺转化为智慧与力量。”

刘硕的成长档案记录了她入校以来取得的各项成绩,本科期间平均学分绩点为3.84,排名专业第一,25项竞赛获奖,2项国家级大创项目优秀结题。在这些档案中,刘硕印象最深刻的是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这个奖项是全军第一个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金奖,刷新了学校本科生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准备参赛前,教员告诉她“项目工作量很大,要做好脱一层皮的准备”。但她和队友们毫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时间最紧迫的时候,上午上课,中午参加竞赛培训,在教室休息一会,就要参加下午的考试,晚上点名后开线上会议,商讨、推进竞赛任务,每次离开学习室,已是午夜时分。尽管如此,刘硕总是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经过一年时间备赛,3次比拼筛选,最终闯入该项赛事金奖争夺赛。但在决赛前两天,刘硕高烧到了39.4℃,她没有放弃仍坚持参赛。“我对项目最熟悉,必须我去,顶一顶就好了”。站在赛场上,她神采奕奕,流畅生动的表达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提问环节反应灵活、对答如流,连在观察室的对手也不禁赞叹。长期加钢淬火般的实践锻炼,她的思想在无数次的挑战与突破中日益成熟,心志在持续的压力与困境中愈发坚韧。

刘琳:用“两不怕”精神

铸就强大自我

刘琳是学校2024届本科毕业学员,谈到成长档案,她说:“收集档案的过程是对自己大一到大四生活片段的一次系统回顾,整个过程非常感动,既有对成长档案的感动,也有对母校的感动。”

在她的成长档案中有一份思想汇报是这样写的:“两次看到学校操场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不同心境映射出科大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入学之初看到标语的我惊叹标语的直白,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不怕苦不怕死了吗?四年熏陶,不知何时起,再见标语的我内心兴奋而坚定。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当初自己的问题:我不怕苦,我只怕自己未曾尝试而后悔,我不怕死,我只怕辜负我的信仰。”

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动手能力也有着较强的要求,动力学的计算与测量、机器人的拼装与拆卸、故障的排查与检修,成千上百种机械零件的分类时常让刘琳“心力交瘁”,可是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刘琳应该逼自己一把,不怕没有结果,只怕吃不了苦、提前退缩。刘琳课业之余抓住一切可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38℃的操场上,总能看到刘琳和她的队友们一遍遍测试设备性能,实验室内,总有她拿着工具检查维修的身影,她很快成长为一个“机械人”,打螺丝时刘琳可以准确辨识螺丝型号,安装履带时可以精准判断安装位置,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更好地反馈到了机械的设计与建模之中,相辅相成。大四时刘琳作为机械组的一员赴埃及参加国际无人机挑战赛地面无人车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斩获冠军。

谢兴睿:从迷茫到精进的成长足迹

一路走来,尽管步履蹒跚,但每一次磨难都成为了进步的跳板。正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无限。

“在成长档案收集过程中,很好总结了本科阶段的生活,对未来规划作了一个指引,感觉找到了发力点,感谢学校组织了这项工作。”谢兴睿说道。在她的成长档案中整齐保存了4本笔记,详实的文字和标注记录了她从基础到精进的学习历程,也见证了她在求知路上的坚持与成长。

初入学的谢兴睿,在强手如云的学校,成绩并不突出。大一四级考试后,全队90%的同学通过保研线,而只有482分的她开始极度怀疑自己。在谢兴睿陷入迷茫与焦虑时,队长张鹏及时找她谈心,帮助她调整状态,鼓励谢兴睿“你可以干到非你不可”。这让谢兴睿倍受鼓舞,在此后的学习中,谢兴睿更加努力,课堂上她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录板书,而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将教员的讲解、自己的思考以及突然迸发的灵感,都及时记录下来。课后,她还会对笔记进行整理和补充,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络,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在不断的记录、思考,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多问多写多练多求精。通过努力,谢兴睿不仅在课程学习上名列前茅,还将这套学习方法也应用到科研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科研训练方法,通过“博览、交流、沉淀、精进”的闭环迭代,结题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予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是这种深度思考、精益求精的训练助力了她的成长。

王志鹏:做银河繁星下的逐梦人

银河璀璨,群星竞闪耀;天河浩渺,后浪勇攀高。青春因奋斗而闪耀,“后浪”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关于成长档案,王志鹏感悟很深:“刚接触成长档案时,我不太理解,后来了解学校专门为我们设立了档案库,把我们的回忆收集起来,想着等几十年后再回头看,发现这些美好的回忆,非常有意义。”

王志鹏大四下学期在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是这样写的:“回望四年的成长经历,银河精神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我践行的行为准则。”

2020年,王志鹏考入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攻读计算机专业。入校时,银河精神出现在教员的讲授中,出现在实验室的标语中,最初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概念”。随着学习训练日渐紧凑,王志鹏仿佛进入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晦涩的公式、复杂的算法、冗长的代码常常需要耗费几个小时才能搞明白,有时为了找出一个隐藏的bug,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王志鹏也曾迷茫,也曾有过松懈的念头。此时,他总会想起听过的老一辈“银河人”奋斗故事和参观过的“银河-Ⅰ”原型机,全机底板2万多条绕接线,10万多个绕接点都由手工完成,无一差错,“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在王志鹏心中越来越具体。初涉科研竞赛领域,王志鹏和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种面向多云多数据中心的云性能在线监测平台——“云鉴”,然而难题接踵而至,复杂的项目要求、紧迫的时间节点,如同重重山峦横亘在前,但此时的他已不再迷茫,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面对海量的数据和频繁报错的程序,他和队友愈战愈勇,最终“云鉴”获得2023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特等奖,创造了学校本科生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宋懿轩:团队协作成就自我

个人成长与团队相辅相成,唯有持续深化团队协作,方能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绽放璀璨的光彩。

宋懿轩本科时是“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一员,他的成长档案是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团队协作精神的生动注脚,里面的一份份成绩单,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承载着他的汗水、泪水与欢笑。

一次偶然机会,宋懿轩了解到毫米波雷达在手势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他眼前一亮,他迅速和两名同学组成团队,并成功申请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起初,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数据采集、杂波干扰、样本多样性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雷达参数设置亦需精准把控。“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战斗到深夜。无数次失败让我感到沮丧,但每次看到团队成员热情讨论问题,我就深受鼓舞并重拾信心。我深刻意识到,科研不仅依靠个人努力,更考验团队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宋懿轩这样说。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宋懿轩和团队成员在这项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他们成功研发手势识别系统1套,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受邀在IET国际雷达会议上作汇报。这不仅肯定了团队技术成果,也认可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更加坚定继续前进的信心。

回首过往,宋懿轩感慨万千。从项目启航时的满怀期待,到技术攻坚中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再到如今的自信从容,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在团队的陪伴与支持下,他在科研的海洋中破浪前行,用汗水浇灌梦想之花,以协作铸就成功之路。未来,他将继续携手团队,向着更高的科研高峰奋勇攀登,续写更多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