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世界气象日
在每一个风起云涌、阴晴变幻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关注着天空的每一丝变化,用专业和热情解读着大自然的密码,他们就是气象人。3・23世界气象日,让我们走进气象人的世界,聆听他们独一无二的气象之旅。
逐梦启航
一场震撼人心的科普讲座
一本引人入胜的气象书籍
使得他们毅然踏入气象的殿堂
复杂的气象模型,如迷雾中的灯塔
晦涩的专业理论,似星河里的密码
每一次攻克难题,都是成长的勋章
智慧在挑战中闪光,梦想在坚持中绽放
在学习《流体力学基础》时,我感觉就像在湍流里摸爬滚打。最初翻开教材,满页的微分方程和伯努利定理让我手心冒汗。在推导雷诺输运定理那晚,对着草稿纸连算三遍都没对齐结果,急得差点摔笔。可仍不甘心,课后追着教员问边界条件,周末泡在图书馆啃公式,甚至梦见自己成了黏性流体里的粒子。现在看着自己推导出的流动模型,就像解开了一道巨型拼图,那些抓耳挠腮的夜晚,终究酿成了冲破迷雾的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将不断前进,向着高地冲锋!
——彭志康
我一直都向往广袤无垠的天空,热爱着变幻莫测的云朵;喜欢感受微风拂过面庞的轻柔,每当这时,天空好像降低了,云离我很近很近。云的形态各异,也许上午是“乱把白云揉碎”的混沌,下午便见到“腾蛟起凤”般波澜。《航空气象云图》刷新了我对云的认识,过去千奇百怪的云变成了规则整齐的小组,不同的形态代表不同的大气状况。踏足气象领域,用热爱吹满风帆,托起与白云为伴的梦想。
——王张懿
科研赛场
海量数据,如潮水般涌来
模型优化,似山峰般巍峨
科研赛场上
他们并肩作战,突破瓶颈
收获的不仅是成果
更是坚不可摧的团队情谊
我从高中就喜欢自己研究数学难题,来到科大开始组队探索数学奥秘。凌晨的自习室,我和队友为一个算法模型争论得面红耳赤,探讨解题思路。有时又陷入深深的沉默,草稿纸写满又撕掉,反复推演,头脑风暴一个接着一个。渐渐地,那些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代号和公式,开始展现出内在的逻辑之美。未来,我将仰望星空,用科研竞赛的思维追逐气象之光,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谦浩
去年,我与团队一起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面对“失事潜水器位置预测模型”赛题,专业背景让我们信心满满,但现实却困难重重。流体力学方程、气象水文数据、海底地形等难题如暗礁般阻挠,模型连续两天无法收敛。大家重新分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层分析,最终将预测精度提升23%。这场竞赛让我深刻体会到跨界思维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自学GIS软件、每日总结、思维导图梳理、互相检查论文等经历,让科研不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智慧的接力。
——李宾
实践砺能
实践是磨刀石
将技能打磨得锋利无比
每一次观测,每一次实验
都是对知识的深刻验证
在风雨中锤炼,在数据中成长
我们用双手触摸气象的脉搏
用行动书写能力的篇章
站在气象风箱旁,我手持记录本,专注地捕捉每一次实验的数据变化。风箱中模拟的气流时而轻柔,时而猛烈,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奥秘。我细心观察,精确记录,试图从这些跳动的数字中解读天气的规律。那些曾经复杂的气象图表,如今逐渐展现出清晰的逻辑与美感。未来,我将继续用科研的思维追逐气象之光,为守护这片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丰成磊
初入气象专业时,我以为天气预测只是数据处理与经验公式的堆砌。直至大二接触专业课时,在圆柱绕流虚拟实验中,我套用伯努利方程导致流线失真,始终无法生成卡门涡街。在深夜我一遍遍重做实验,通过摸索和调整参数,最终意识到问题出在惯性项的处理上。原来,方程中看似不起眼的非线性项(u·∇u),却恰恰主导了涡旋的剥离与耗散。改动实验条件后,当涡街出现在屏幕上的一刻,我豁然开朗:气象预测仅靠数据和公式是堆不出结果的,反复实践才是解码气象脉动的钥匙。
——余思源
跨域求知
跳出气象的边界
让视野延伸到更远的天地
在交叉领域中寻找灵感
在多元知识里汲取力量
气象万千,探索不止
我们在未知中寻找答案
在挑战中锻造更强大的自己
最初参加机器人大赛无人机竞速赛,只是为了练练手。而当我无意间读到一篇来自《自然》期刊的报道,讲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无人机观测青藏高原冰川气象的突破性研究。那一刻我才明白,无人机不仅可以竞速,还可以是翱翔在气象前沿的科研利器。知识无边界,以开放心态拥抱未知,就能在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中发现新的可能。无人机不仅改变了我的竞赛轨迹,更为我打开了气象观测的新视界。
——黄巧
作为一名光荣的海天人,“测天探海,奋斗强军”的院训深刻体现了我们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和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也时刻激励着我前行。在学科竞赛中,这一院训激励我们的成员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李宇桐
共擘蓝图
征途虽远,心向远方
团队同心,携手共进
气象之梦,如星辰般璀璨
未来蓝图,由我们共同描绘
启航吧,我们终将光芒万丈!
2022年秋博士入学以来,我便执着于解码台风与北极海冰的跨纬度对话。历经近两年的挖掘,终于捕获那个神秘的“共振信号”。终于,2024年11月,《Nature Communications》为这项“热带遥控极地”的发现按下学术认证的印章。在即将开幕的2025 EGU年会上,我将有幸向世界演绎低纬天气系统如何隔空拨动北极海冰的时空交响。从风暴之眼到冰原尽头,气象学的终极浪漫,或许就藏在这组打破时空偏见的因果密钥之中。
——曾靓莹
身为一名科大教员,为军向战的誓言日夜不敢忘,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更是一点不能落下。在备战全国金海豚杯水声目标智能识别算法挑战赛时,在与战友、前辈一次次探讨中,一个个青灯黄卷里,使编程思路更进一步,最终成功获奖。不困于一时,受益于终身。我常对学生说“算法领域是没有止境的,唯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交付的科研任务”。立德树人、向战育人,我将用实际行动向科大学子诠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