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主席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激励了广大航天工作者。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中国正式开启了太空时代,中国人的航天梦一步步走向星辰大海。
当年,老一代航天人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冲破技术、人才的重重封锁,使“东方红一号”卫星和核弹、导弹一起,以“两弹一星”的雄姿载入史册。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永垂不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的“哈军工”人,看看他们的“追星”故事。
曹昌佑,北京大学毕业,1953年12月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外号“曹大胖子”,能吃能睡,心宽体胖,为人豪爽,且天生英才,绝顶聪明,是当时哈军工“四大才子”之一。到哈军工仅仅三年,撰写出版讲义十余篇,堪称学术骨干,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
1958年3月,曹昌佑作为骨干力量被抽调到在空军工程系设立的七科(导弹原子科),为国家培养导弹、原子弹专业人才。1962年从助教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我国科学家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后,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同意以科学院为主搞人造地球卫星。科学院组织各方面协作,在北京建立了科学仪器厂,作为人造卫星的总装厂。这时曹昌佑又被借调到北京参与卫星的研制工作。钱学森十分欣赏曹昌佑的才华,评价他是很动脑筋的年轻人。钱学森的专著《工程控制论》中,唯一引用了一篇中文文献的内容,这篇中文文献的作者就是曹昌佑。
程国采,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1953年12月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1969年被借调到航天工业部二院,参加了东方红卫星轨道小组,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研究。
东方红项目完成后,航天工业部二院挽留哈军工协作人员留院,他们竟没有一个同意,他们自豪的回答说:我们要回哈军工去!回哈尔滨后,赶上了南迁长沙。后来,程国采被任命为303教研室主任,从事国家重大尖端项目的研究。
任新民,“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52年8月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调往哈军工,历任哈军工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任新民组织了导弹与火箭各专业技术讲习班,采用互教互学和测绘苏联提供的P-1模型导弹的办法,探求着导弹与火箭知识。曾赴满洲里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并作为中方代表在协定上签字。1956年8月由钱学森点将,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杨桓,男,1927年12月出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人,1953年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专业学习,属军工一期毕业生。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962年调往国防科工委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历任科长、副处长、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68年至1975年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团副团长。1970年4月24日,担任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总指挥。
“10、9、8、7、……、3、2、1”。1970年4月24日,杨桓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出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的命令。
彭凤绍,杨桓的夫人。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气象专业学员,哈军工一期毕业学员。“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气象负责人。
顿河,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助教,技术骨干,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许多人的心血凝成的,特别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一些人没有列举出来,但他们的历史功绩不能埋没。
星辰大海的征途中
永远闪耀着科大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