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
到炊事班帮厨
发布日期:2020-08-05 作者: 吴敏文 访问量:

我于1981年参加高考进入军校,军旅生涯由此开启。当时,国家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班长宣布全班学员星期日下午去食堂帮厨。炊事班的同志辛苦了一周,安排轮休。

在基层连队,有“伙食是半个指导员”之说。为了保障大家的伙食,炊事班的同志每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但是,众口难调,就餐矛盾难免,帮厨有利于就餐人员和炊事班同志之间增进了解和理解,也可以让炊事班同志歇口气。久而久之,帮厨就成了大家普遍认可的传统。

周日午休之后,全班来到食堂。平时就餐时段热闹喧哗的大厅,此刻肃静空旷。那一张张桌子和一把把椅子,仿佛是张开的大口,在等待“开饭”,我们顿时理解了炊事班同志的辛苦。

当天的晚餐是包子,大白菜猪肉馅。想当年每到吃包子的时候,都是一场“战斗”,需要眼明手快,每张桌上“抢回”一大盆,每人拿几个就空了,想赶紧再去“抢”一盆时,往往空手而归。其实,也不是炊事班准备得不够。那会儿,大家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吃饱了出门转个身回来,又能再吃一碗饭。遇上对口味的包子,就放开肚皮多吃几个。回想起那包子的味道,现在依旧回味无穷。那时的猪肉、白菜,纯天然无公害,简简单单剁成馅料,撒上一把盐,鲜美无比。

等到炊事班有经验的同志把馅料调好,面也已经发好,我们就开始包包子了。舀起一勺馅放在擀好的皮上,用手三下两下捏好,速度最重要,管它好看不好看。我去墙角拿蒸包子的“笼屉”时发现,它个头可真大呀,是用手指粗的钢筋焊接而成,直径差不多和我的身高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笼屉”的每一根钢筋,都锈迹斑斑。我们把它往厨房操作间的地板上一放,铺上用纱布做成、已经发黑而且僵硬的隔垫,再把包好的包子放上去,不一会儿,一个大笼屉就被我们摆满了。

面和馅料全部包完,这一天的帮厨就基本结束了。炊事员把笼屉一层一层地架在大锅上,再把高高吊起的白铁皮桶式的盖子放下来。此时,炉火已经烧得旺旺的,我们就在空旷的餐厅里等着包子熟。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笼了。帮厨的好处就是,不用在食堂外面闻着香味心急火燎地干等,不用“抢”,也不用急着吃,可以慢条斯理地细细品味包子的美味。吃完了一盆,从容地再去拿一盆。说来也怪,在包子管够的时候,好像也并没有比平时多吃。等我们吃完列队返回时,各个区队的学员先后来到食堂餐厅外列队,等候入场就餐。

军校期间,有两样美味深入记忆,一是大锅熬出的小米粥,一是大锅蒸出的包子。那浓得化不开,稍放一会就有厚厚一层油亮粥皮的小米粥,如今无论是从什么地方、用多高价钱买来的小米,都熬不出那个味道。包子呢,无论是自己买肉菜面粉来包,还是去享有盛名的百年老店去买,都无法与当年的味道相比。那锈迹斑斑的笼屉、僵硬发黑的纱布隔垫,丝毫不影响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

如今的军校食堂操作间,从设备到程序以及环境要求,都已高度专业化,不再需要安排帮厨了。但对我这样的老军校学员而言,帮厨是一个温馨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