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在线VIP认证)-Apple App Store
科学研究
“五一” 倾听他们走在科研路上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5-01 来源: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朱律韵 韩雪 岑宣宇 曾佳 王榕 凡宁 李璋 邱烽 王统一 王宗怡 姚建兴 杨剑 潘欣 访问量:

一勤天下无难事

如果问世界上哪条路最长

科研人员肯定深有感触

他们脚下从来只有短暂停歇

永远走不到尽头

日复一日的忙碌着、坚守着

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基层科研人员

跟随他们的脚步

走近他们的科研故事



文理学院:生化系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负责人朱凌云


48839ec74c8440dc8d934b3d6b86c89b.jpg


045bd4873f0d4e68b78640a0a013777d.jpg

虽未正式开学,但文理学院生化系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负责人朱凌云却一如既往的忙碌,朱凌云说:“虽然返校按下了“暂停键”,但我们在科研攻关上不能按下‘暂停键’。”疫情期间滞留于湖北的他坚持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安排工作、指导实验、讨论进展,面对着电脑屏幕前身穿白大褂展开科研攻关的团队成员,他倍感欣慰。

“现有检测技术耗时长、易产生假阴性,我们能否发挥专长,开展更为有效的检测技术研究?”精准快速的核酸检测技术是诊断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利器,为此,朱凌云在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在线课题研讨时提出了这一想法。

科学研究不能“纸上谈兵”,为推进理论研究成果,他多次组织大家通过“云端”展开讨论,解决当下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靠着这股“掘地三尺”的韧劲,他们基于最新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核酸检测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在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发表。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超算项目副主任设计师彭林


e120eda0bd064749b18aed4eb5056a73.jpg


c64aef2d07444150b2484533c87fdee2.jpg

“科研总会遇到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管选哪种途径,迈开第一步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人在长沙待了多久,彭林没有仔细算过,他只知道从大年初三到现在,便一直和妻儿分隔两地。除了受疫情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天河团队骨干的他,需要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8年,彭林主动申请转改文职,每天,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复查前一天的工作、对照进度表理清新思路,这样的“三部曲”从未落下。近日,多款应用于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芯片正进入紧张的验证环节并交叠着配套软件的研发,一群人守在电脑前常常一盯就是一整天。彭林笑着问同伴:“你见过凌晨的天河楼吗?”“当然!”遇到问题不好解决的时候,大家总是在办公室站在起来呼唤彭林:“快来,帮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常说,有彭林的地方就有热情。

新员工胡华兴等人最近接到彭林下分的任务,刚开始他们热情很高,很快投入到相关代码工作中。但随着调研的深入,大家发现现有的软件框架不能满足大规模运行的需求,是继续调整,还是重新开发?正当大家犹豫不决时,作为超算项目副主任设计师的彭林了解情况后鼓励大家说:“科研总会遇到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管选哪种途径,迈开第一步就是最好的选择。”在他的激励下,大家通过调研和实验评估进度与风险后,决定重新开发,目前,该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与时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可


df55876610684218af4691e239751d2b.jpg


1478c2bd50dd4d4eb8f5baab19246bea.jpg


“不能因为充满艰险就望而生畏,因为路途漫长就放弃前行,因为挑战重重就打退堂鼓。”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新年伊始,疫情席卷全球,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但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与时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可却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

从2月3日该中心开始筹划北斗三号系统开通保稳工作以来,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张可便一直马不停蹄地在路上奔波着。在广州解除医院隔离的当天,他又赶赴北京,只为尽快到机房开展工作。为此,他前前后后累计隔离长达45天。

进入联调场地后,面对紧迫的星地联调需求,张可充分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设备测试,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睡机房。连续奋战近1个半月后,系统状态终于稳定。但他却并没有松口气,发“动员令”,立“军令状”,4月10日,张可和其他出差人员写下了“请战书”,申请坚守在北京联调现场,为北斗三号系统这一大国重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能因为充满艰险就望而生畏,因为路途漫长就放弃前行,因为挑战重重就打退堂鼓。”在张可眼里,自己作为北斗团队的一员,应当克服工作困难,做到疫情防控与组网使命两不误,交出属于自己的合格“答卷”。



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恒


b7383bc31aef4e5eb4a6e5b812784e7c.jpg


38eae78c871d4b5e8745a02a73f7cd2a.jpg


“时间,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只是想干好自己的事。”

对前沿交叉学科学院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恒而言,时间就是军队的战斗力。

2月中旬,该院高功率微波团队负责的某反无人机系统项目测试比原定计划推迟了整整半个月。张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隔离期一满,他就立马投入工作。调试器件频繁的时候,出的汗可以把他的口罩打湿。终于,在连续奋战27天后,系统调试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松口气,因为最艰难的还在后面:他需要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赶到重庆,与光电、雷达等设备进行联合调试。

疫情期间外出管控严格,但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诸多困难,张恒和团队成员迅速商讨制定转场试验方案,协调试验队加快对系统的运输转移,马不停蹄赶往重庆。联合调试攻关期间,重庆天气变化快,早晚温差大,张恒着凉感冒体温偏高,带队队长只好紧急把他安排在休息室进行临时隔离观察。好在只是虚惊一场,在确认只是普通感冒后,张恒又赶紧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

攻关到了紧要关头时,他经常忙到深夜浑然不知,合作单位参试人员看在眼里,不禁对张恒说:“我们这也算是在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了吧!”张恒笑笑说:“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干好自己的事而已。”



智能科学学院:认知科学团队成员沈辉


9444c74048d04519a0047079d3fc0ec0.jpg


b659d81a5be84c9f9460f0792aa8b4b0.jpg


找准科研方向,帮助新冠肺炎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加入到新冠肺炎战‘疫’中。”春节后,疫情在全国各地迅速扩散,形势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此时,智能科学学院认知科学团队成员沈辉接到了学科带头人的电话。

挂断电话后,沈辉开始思考:“战‘疫’一线在医院,我们可以为医院做些什么呢?医院现在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他通过湘雅医院了解到,新冠肺炎的筛查诊断技术关键是影像学数据,但人工读CT片费时费力,效率不高,严重拖延了患者及时治疗的最佳时机,医护人员十分希望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来进行科学分析。

得知这一消息,沈辉立即找到了研究方向,他迅速和团队中其他四名党员一起,成立了助力新冠肺炎诊断技术的临时工作小组。由于疫情各自在家隔离,沈辉便和小组成员展开线上讨论,经过多次网络视频会议反复论证,他们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出了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

“这样一来,读取CT片只需几秒就可以完成,大大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和诊断时间。”沈辉告诉记者,系统被医院正式采用后,共计完成了50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的诊断分析,帮助新冠肺炎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系统工程学院:文职人员张晓雪


09d95d40c60a46d88f240fb645563f3a.jpg


“潜心科学研究,铸就强军利剑”的梦想从未改变

疫情之下,很多人宅在家,度过了少有的闲暇时光,但这段时光对系统工程学院文职人员张晓雪来说并不轻松。春节刚过,她便开始了一个人带娃和科研的“双肩挑”。

“谁说在家工作没状态?只要肯用心,哪里都是科研的战场。”面对困难,张晓雪迎难而上,疫情期间她撰写的关于军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的论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还挺高嘛!”拿到论文录用通知,张晓雪很是开心。

“系统需要增加流程测试、模拟场景和接口测试。”

“好的,您放心,我加紧修改完发给您!”

刚刚处理完紧急的3条待办流程后,张晓雪立马又开启了一项新的工作。同时,她桌面上的待办便利贴中又增加了新的一项:“某项目外审前文档修改,5月1日完成。”

“根据总体单位要求,请各参研单位明天到北京讨论课题进展情况。”一天下午,正忙着准备某项目申报书的张晓雪接到了另一个合作单位的微信通知。请假、定机票、赶完手头要紧的工作、前往机场……她熟练地完成一系列操作,对她而言,这样的节奏早已习以为常。

在旁人看来,张晓雪总是忙碌,一定很辛苦,她自己却不以为然。作为该院首批转改的文职人员,如今她的身份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潜心科学研究,铸就强军利剑”的梦想却从未偏离过轨道。



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讲师关棒磊


3c3babe1f9ae4b8b968de15c04cea79e.jpg


b8138d6ac51e4375a183a275798e23e4.jpg


“越是困难,越要咬牙坚持。”几番周折,终于完成相关验证实验。

正月初八,对身处疫区湖北的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讲师关棒磊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这天,他收到了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的初审结果,三位审稿专家均对他文章的创新点表示了肯定,并对部分实验提出了修改意见。

专家正面的审稿意见貌似黎明前的曙光,但关棒磊知道,面对竞争激烈的顶级会议同行评审,只有充分解答审稿人的疑惑,才有文章被录用的机会。

关棒磊的这篇科研文章瞄准学科前沿,从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技术和方法创新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从构思、实验、写作和修改共历经了6个月时间,除夕的前一天他还在实验室整理文章相关资料,为返校后更好地回复审稿人意见做准备。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他无法使用实验室的高性能计算工作站。

在教研室教员的帮助下,关棒磊通过远程登录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方式,解决了计算平台不足的问题。“越是困难,越要咬牙坚持。”他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几番周折终于完成了相关验证实验。最终,文章被CVPR录用。



国际关系学院:某系副教授熊剑平


6f7096e67d2f4aa999768b2620a2e794.jpg


256c9e0214b94d5abaad29fab86c657b.jpg


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全身心投入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研究中去。

在电脑上敲下最后一个句号,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熊剑平长舒了一口气。历时8年漫长而又艰苦的研究和写作,一部近50万字的著作——《中国兵学通史-明清卷》初稿全部完成。而这本著作,也是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受疫情影响,原本准备外出调研的计划泡汤,但熊剑平却并没有清闲下来,他利用这段时间埋头书海,潜心研究,勤奋笔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与该院教学科研整体方向接轨,熊剑平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研究中去,先后独立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在中央电视台完成10集系列讲座《兵圣谋略》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录制,前期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热烈反响。最近,刚刚为书稿画下句号的他,为响应观众的期望,已开始着手准备该系列讲座第三季节目的录制准备工作。



信息通信学院:信息通信管理系作战数据管理与保障教研室主任张海粟


ee72f305df2e47fd834d40cf0997fabf.jpg


4f19113b4143449689e7b6605bbf1e15.jpg


研发“战疫复工大数据”系统平台,为各级疫情防控插上“隐形的翅膀”,提供了智能化的“硬核”支撑。

疫情防控期间,面对疫情发生的小区如何进行快速筛查和精准定位?如何规避疫情高发路段制定更安全的出行路线?日前,一套由信息通信学院信息通信管理系作战数据管理与保障教研室研发的“战疫复工大数据3.0”系统平台经过版本更新已正式上线,为各级疫情防控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提供了智能化的“硬核”支撑。

说起这个平台,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该院教研室主任张海粟。“疫情不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张海粟有着“数据人”特有的敏锐。初八刚过,他就报请学院和系里批准,火速“激活”团队,讨论研发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之内,“战疫复工大数据1.0”就通过测试上线。不到2个小时,就收到用户“点赞”5000多条。随后,他和团队又针对用户提出的50余条功能需求反馈,全面升级出行路线规划和疫情上传及纠正等四类服务,及时更新上线“战疫复工大数据2.0”版本。

如今,该平台已经升级为3.0版本,为上百万人次提供了查询、指引服务。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疾控中心、湖北省卫健委、中国指控与控制学会等60余家单位先后采用该系统指导辅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对全国疫情防控信息实现点对点、不间断和滚动式动态管理及数据更新,释放出“大数据”支撑的巨大能量。



电子对抗学院:预警系某教研室主任周青松


4e11bb8084004186a7bf5b020dadcbe0.jpg


2ff13dcdfe5a4270b5b1b6674bfb16ee.jpg


“学院的大项工作推进没有停,教研室必须有人在战位上组织、协调,确保工作不断线。”

书柜、桌椅四面合围,书籍、材料塞得满满当当,一眼望去,电子对抗学院预警系某教研室主任周青松的办公室并无特殊之处。走进细看方才发现,拐角处的文件柜顶端,摆放着脸盆、毛巾等洗漱用品;书柜与窗台之间的夹缝里,塞下了一张不足一米宽的小床。原来,这五平米见方的办公室里,还藏着一个“家”。

这个“家”是周教员在2月26号那天搬进来的。自春节以来,他不仅牵头多项军内外课题,还负责多门课程改革建设。“学院的大项工作推进没有停,教研室必须有人在战位上组织、协调,确保工作不断线。”虽在疫情期间,但周青松与家人商量后还是申请返岗,并在妻子的支持下直接住进了办公室,全身心带领团队打磨网课、申报课题,加速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方法体系。同时,组织编写某领域预研指南。

可以说,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陪伴他度过了一个个略显孤寂的夜晚,见证了他与时间赛跑、与教研为伴的奋斗时光。



气象海洋学院:大气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潘晓滨


0b52909e85dd42e1b8eb287ac37f8e3c.png


"部队需求是我从事研究工作的原动力。"

3月3日,正当人们还在感慨国内疫情形势严峻时,年近花甲的潘晓滨受某试验基地邀请,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他说:“部队需求是我从事研究工作的原动力,这次保障任务我义不容辞。”

三月的戈壁滩,风沙走石,恶劣天气频繁干预演练任务。作为气象海洋学院大气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潘晓滨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工作,他深知,准确的预报并不是光靠经验,因此抵达基地后他便立马投入工作,在隔离期间从历史资料着手开始研究当地气候特征,一刻也没有松懈。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15天隔离期满,他又马不停蹄深入场区了解气象设备分布和工作情况,熟悉保障场区地形、地表分布特征和现场保障工作流程。

戈壁的寒风吹不散工作的热情,作为此次任务的气象保障技术专家组组长,潘晓滨常奔波于汇报席与演练场之间,一边为首长和其他专家汇报实时天气情况和保障建议,一边给执行任务的战士讲解原理和工作方法。他还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统计分析场区恶劣天气出现频次和活动特点,以及相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为任务保障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工作。

如今,保障工作还在继续,潘晓滨的逆风之行也在继续,他说:“人人都有理想,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军队的需要,才是一名军队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事业追求。”



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实践教育系教员宋殿义


3469e493d74a4ce98e1da4a6a7a2465b.jpg


da0fcac6f2c345afbdc55402907cb2b3.jpg


“能将最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科研中来,解答防疫难点热点问题,也算为疫情防控尽了一份力!”

“为了这个微课,你都快成感染科专家了。”湘雅医院传染科医学专家的玩笑话,让宋殿义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新冠疫情肆虐,看着一线医护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实践教育系教员宋殿义深受触动。“我能为防疫做点啥?”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结合自己从事的装备仿真训练研究和军事实践教学工作,制作《新冠肺炎防护》微课,为官兵普及防疫常识。这个想法一经汇报,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课程组迅速行动起来。

课程虽小,但要吸引大家关注、做到通俗易懂、达到预期效果,还得深入研究。为此,宋殿义提出了利用VR技术,通过三维人体结构,讲解病毒传播原理及对人体的伤害来开展教学的想法。因为没有现成三维人体模型可以利用,他只能找来人体解剖学资料边学边做,但专业跨度大,要做到准确无误,仅靠自学远远不够。为此,宋殿义多次请教湘雅医院传染科医学专家,针对肺部感染的相关细节认真进行学习。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一套精美的VR教学系统展现出来,模型构建甚至细化到气管和肺泡,将病理现象讲述得清楚、到位。课程一经上线,深受广大官兵欢迎,他说:“能将最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科研中来,解答防疫难点热点问题,也算为疫情防控尽了一份力!”



第六十三研究所:卫星团队成员魏鹏


7de6707f718a467183db5b9fbbfdcd67.jpg


cf34a620dc084ea48af0bd596b2c857d.jpg


“疫情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战斗,我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但穿上了这身军装,就必须勇往直前。”

对魏鹏来说,他有着“特殊”的双重身份:既是校本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员,也是第六十三研究所卫星团队成员。因为疫情,他没能返回长沙校区。但因3月下旬,其爱人赴外地处理家中老人丧事返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魏鹏必须隔离15天。可是,团队承担的的某型号研制项目正在进行紧张的飞行试验,从某试飞院反馈回来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得到迅速解决并进行地面模拟验证。

“这可如何是好?”为了不影响试飞进度,魏鹏向室里的单身干部马鑫求助,提出借住其宿舍,并获得组织批准。就这样,在同事单身宿舍的沙发上,他开始了与家人隔离,与科研相伴的生活。

隔离第一周,魏鹏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就把自己关在仿真室里,一遍遍观看试飞录像,从一屏屏令人眼花缭乱的参数中寻找问题的蛛丝马迹,然后修改程序,到厂家进行模拟验证和上星测试......在他和项目组的不懈努力下,时频补偿、功率突降等高机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被解决。最近,从试飞一线传来了好消息,飞行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这意味着又一项科研成果离生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又迈进了一步。”得知这一消息,魏鹏激动不已,“疫情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战斗,我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但穿上了这身军装,就必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