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们波形的问题,没法改!”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一拍桌子,撂下了这句话。某重大项目联调联试现场,电子科学学院讲师唐麒和所在团队研发的轻量化软件无线电体系架构,吃了对方单位的“闭门羹”。“要蹚出一条新路子,波形必须按照我们的软件架构来设计!”新的架构会让合作单位的工作量增加,但却是为软件无线电“瘦身”的最优解。唐麒和另一名老师虽然争得面红耳赤,却立场坚定,丝毫不让。
按照传统方法,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时,会针对不同用途,像“搭积木”一样用硬件搭建相应系统。“搭”出来的系统功能固化,往往只支持一种通信功能,支持超短波的电台就只能用于超短波通信,导致不同军兵种之间的电台无法互联互通。 而今,推动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势在必行。怎样让所有作战力量仅凭少量种类的通信电台就能实现互联互通?唐麒刚刚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就被导师领进了轻量化软件无线电的广阔世界。 要让通信系统支持多种通信体制并实现互联互通,就需要完备高效的软件架构。唐麒的任务,就是让粘合硬件和波形的“骨架”达到最完美最轻量的状态,一旦架构臃肿,就无法实现“小而精”的软件无线电系统。
唐麒的研究刚刚起步,就有人给他“泼冷水”:这项研究偏工程应用,短时间内难以出理论成果,“坐冷板凳”可能成为常态。加上这是一条国内几乎没有人涉足的新路子,各个合作单位都有些抗拒。“有问题我们就逐个解决,怕什么。”年纪轻轻的唐麒并没有被“劝退”,抱着“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心态,扎进纷繁复杂的代码中。搭框架、推翻、重构,在敲代码的过程中,唐麒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Bug,为了找到解决办法,他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反复思考论证,逐行调试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唐麒发现,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用于数据交换的传统中间件“体积”庞大,“很拖后腿”,而且对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的适应性也不高。直觉告诉他,要为系统“瘦身”,就必须重新设计一款针对通信领域的“定制化”中间件。
调研、分析、设计……唐麒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下。然而设计新的中间件并没有先例可循,他也没有开发这种系统的经验,一时间压力倍增。“干科研就必须锚定目标,迎难而上。”很快,他调整好心态,搜罗了一大堆相关文献,没日没夜地“啃”了起来。
“唐老师太拼了”,熟悉他的博士生王喆说唐麒是教研室的“拼命三郎”,为了给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瘦身”,自己却累得先“瘦了身”。2019年,好消息传来,唐麒和团队研制的一整套系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初,唐麒和团队老师开展相关工作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吸取初期推广的教训,唐麒和团队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推广方案,又研发了一整套测试系统,只为让他们的软件无线电更加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