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大

“斜杠青年”的毕业答卷

收到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证书的那晚,关曾昕失眠了。

4年军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过电影般在脑海里轮番播放:第一次主持“初心如炬,征途如虹”晚会、第一次参与“兵心向阳”舞台剧演出、第一次参加“墨子杯”兵棋推演竞赛……这里记录着主持人/节目编导/竞赛达人关曾昕的多彩青春。

在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某学员队,像关曾昕这样用“/”来区分多项技能的“斜杠青年”有很多。从零基础的“小白”到成为多领域的“达人”,他们像多棱镜、像七彩虹,展示着多姿多彩的青春。

集体三等功、“四铁”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室里的奖杯奖状,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和蜕变。

跳出“舒适圈”——青春不设限,奋斗正当时

学员陶世元从小学开始就是优等生,一直听着赞美和鼓励长大,没想到新训刚开始便丢了颜面。

“陶世元,队列中不能有小动作,这是最基本的纪律!”一次训练中,陶世元想擦一下额头的汗,手还没抬起来,就被新训班长发现了。

一向争强好胜的陶世元,在战友面前被批评,那一刻,他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3000米跑“吊车尾”、站队列常“冒泡”……一个个“不如意”,让陶世元感觉有些喘不上气来。“我是否真的适合这里?”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很多新学员都跟陶世元一样,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报考军校,当新鲜感一过,在遇到一些学习训练方面的困难时,往往会让入学之初的梦想染上“灰尘”。

“青春不设限,要敢于跳出‘舒适圈’,不断突破自我。”发现陶世元的“低迷”后,学员队教导员杨昆找他谈心:“你的文字功底不错,不妨再往前迈一步,写点东西投投稿。”

笼罩在以往的“光环”中停滞不前,只会消磨自己的斗志。陶世元暗下决心,要让所有人看到自己的转变。

“读万卷书”:陶世元又找到昔日苦读的状态,课上认真记笔记,积极发言,课后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学习室的灯光也总是伴随他敲击键盘的声音直至深夜;“行万里路”:他还报名成为一名业余新闻报道员,积极参加大学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机会深入乡村、厂矿进行社会调查和新闻采访……

慢慢地,陶世元撰写的稿件开始在媒体刊发,有的还被评为优秀作品。成为新闻报道员的他,再也没有了当初的低迷,取而代之的是为梦想拼搏的无限动力。

然而,新闻报道员并不是陶世元的唯一标签。从学校运动会赛场上勇夺武装接力金牌,到担任学员大队模拟机关骨干期间获一致好评,新闻报道员/冠军运动员/模拟机关骨干……“斜杠”的背后,是他4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一次勇敢尝试,让学员李嘉琪品尝到了跳出“舒适圈”的果实。

李嘉琪是队里的文艺骨干,唱歌、表演样样拿手,唯独动手能力有点差。

“一个月后将举行‘谁是枪王’轻武器射击挑战赛,有意向参赛的学员可以报名。”接到队里通知时,李嘉琪决定主动朝自身短板“动刀”。

在一片惊讶声中,李嘉琪报了名。当大家还在担心他是不是一时冲动时,李嘉琪已经开练了。

寒冷的冬天,连枪身都散发着阵阵寒气,但李嘉琪丝毫不在意,顶着寒风在射击位练习据枪瞄准,双肘磨破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实弹射击后,他总是拿着靶纸向教员请教,仔细分析每个弹孔的位置,反复纠正射击动作。

天赋不高靠努力,资质不高靠奋斗。靶纸上越来越高的环数,坚定了李嘉琪必胜的决心。第一次参赛,李嘉琪便以20发子弹打出了200环的“双满贯”。

“直面挑战,多元发展,才能让青春更加多彩。”尝到甜头的李嘉琪不满足于当下,文艺骨干/神枪手/学员小教员……4年来,他努力让自己冲出“舒适圈”,尝试学习多种技能,塑造多彩人生。如今,即将走向基层岗位的他,正在重点学习组训管理技能,再次跳出“舒适圈”,继续向着新的目标冲锋。

扩大“知识圈”——有梦就去闯,挑战无极限

学习训练双标兵/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得主/学校“奋进一流突出贡献”个人……翻开学员陈乐天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一名“有料”的学员。

在别人眼中,陈乐天仿佛“开了挂”,但光环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曲折。

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陈乐天就惨遭淘汰。

赛题准备不充分、任务分工不明确、论文草草了事……赛后,陈乐天痛定思痛,立即开始着手准备下一届比赛。

一有闲暇时间,陈乐天就收集往年比赛题型、研究模拟试卷、查找解题资料。凡是难题、错题,他都会专门记在卡片上,经常拿出来翻看。第二年赛前,他已经记录了厚厚一摞。

当陈乐天再次与数学建模竞赛“面对面”,与上一次参赛不同,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比赛截止前一晚。

“有没有考虑不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队友提出的疑问,让所有人陷入沉默。如果模型中有疏漏,推翻重做可能面临无法按时提交论文的风险。

“最迷茫的时候才是最该坚持的时候。”陈乐天立即组织队员复盘模型,很快便发现了问题。那一夜,所有人都没有合眼,在比赛截止前半小时,他们提交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版论文。

最终,陈乐天小组在国内外1500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特等奖提名的好成绩。

提起学员尚龙泉,有人喊他“知心班长”,有人说他是“训练达人”,而让尚龙泉没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拥有“学霸”这个身份。

“我的基础太差了。”望着物理海洋学的测试成绩单,尚龙泉心灰意冷。学习底子本就有点薄的他,几轮测试下来掉在了全队末尾。

“咱们队一共85人,平均每人占1点多个百分点,整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取决于每位同志。”去年春季学期,学员队开展“我为平均分加一分,我为合格率加一点”活动,教导员的一席话,点醒了尚龙泉——“我要守住我的百分点!”

守住“百分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尚龙泉尝试采取“记忆训练”,重构自己的大脑“储存器”。那段时间,尚龙泉像着了魔一样,走路都拿着一个小本子念念有词,不停地向大脑“输入”知识点。

日常的严格训练,在一次出海实践中产生了效果。

凌晨4点,海面异常平静。当测量仪被投入海洋的那一刻,探测海洋剖面某数据的电脑屏幕上,波线的异常走势引起尚龙泉的注意。

“这个参数设置有问题!”尚龙泉准确回忆起前期学习的“海洋调查方法”中的几个知识点,没有翻阅任何资料,就对参数及时进行了调整,避免了此次海测中一次失误。

“我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晚了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跨步追赶。”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尚龙泉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专业第一。

凭借全队的努力,4年时间,他们从入学成绩年级倒数的学员队,到超85%的学员参加各项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90份奖牌和证书记录着他们的蜕变。在穿越荆棘的征程中,他们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突破“成长圈”——以初心为笔,绘就“同心圆”

学员张益云是队里的军械管理员。他最忙的时候是新训期间。新训时枪支取用频繁,让他不得不每日多次往返军械库。在近40℃的高温天气下,他总是顶着烈日来回奔跑,身上的衣服每天都被汗水浸透,却没有半句怨言。

这条路,张益云一奔跑就是4年。

“班长,这该怎么组装?”一次,一位战友因为操作方法不当,导致枪支怎么都组装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跑来找张益云帮忙。

“咔咔!”伴随着干脆利落的声音,张益云三下五除二就把枪组装完毕。

跟枪打交道,张益云一刻都不敢松懈。他熟知枪械存放保管、温湿度调节要求,熟练掌握枪号枪型记录及出入使用登记,还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兵器史和相关武器装备知识。

手上的枪油味和老茧,伴随着张益云当军械管理员的每一天。

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有平凡中磨砺带来的成长,更有与追寻热爱相伴随的“小确幸”。闲暇时光,张益云也会拿起心爱的四弦琴,奏一首婉转悠扬的曲子,沉浸于音乐的海洋。

枪械员/运动员/训练尖子/音乐爱好者,每一个“斜杠”,都是张益云在集体中成长,不断蜕变的最好见证。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中,他们刷新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标签。

排长/训练尖子/“四有”优秀学员,一个个标签,也诉说着属于学员杨颖的故事。

“本学期将组织‘战英杯’障碍比赛,大家积极报名。”作为训练尖兵,杨颖第一年参赛便拿到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此后的每届“战英杯”,杨颖都会报名参赛,但他的个人成绩一直和第一名差3秒左右。不少人为之感到可惜,如果不是牺牲了大量训练时间用来帮助队里其他战友提高成绩,或许第一名就有机会收入囊中。

对此,杨颖总是笑笑说:“与获得个人奖相比,我觉得团体奖更有意义。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带动大家取得更大进步。”

每天晚点名后,杨颖化身小教员,带领同学们一起训练。从如何过障碍到节奏调整,从具体动作到转换衔接,他为每名参赛人员都制订了一份详细的训练计划。

战友王伍捷体能较弱,杨颖便陪他一起练体能。每当王伍捷快坚持不住时,杨颖总是为他加油鼓劲。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经过努力,王伍捷的体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400米障碍由不及格到顺利通过、5000米跑不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两个人更是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每个人都是一条小河,汇聚交融到一起便是大海。”在学校组织的风采杯、极限杯、导航杯等所有比武竞赛中,该学员队均获得团体奖牌。

“在激昂青春的年纪里,我们经历过坎坷,却仍能怀着远大的理想,无畏前行。在热血沸腾的岁月中,我们遭遇过挫折,却依然不惧艰辛地扬帆起航,走向光荣。”作为主持人,关曾昕带着自己写的主持词站上了毕业晚会的舞台。当聚光灯再次打在身上,她的眼神无比坚定。面对未来,他们信心满怀。

本文刊于6月27日解放军报11版